活五行属什么?
“五行”是古代中国哲学中的重要思想,主要来源于《老子》、《易经》等古籍。 其中《尚书·舜典传》对五行的解释最为简明扼要:“五行者,五行之气也.木火土金水,顺而不息,故为行。” “生”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 ,其字形像人产子之形,本义为生育、生长。
在五行之中,“生”有四个含义:一是指金生水,即金的性质中具有产生水的功能;二是指水生木,即水有滋养木生长的作用;三是指木生火,即草木有烧发出火的道理;四是指火生土,因为火可以炼制金属并使金属融化,从而形成土壤。 而“克”最初的意思是攻击和战胜。在五行之中它表示相互制约的关系:金克木,是因为金能断木;木克土,是因为树木可以扎根于土壤中;土克水,是因为土能够阻挡水;水克火,因为水火不相容;而火克金,则是因为火焰会熔化金属。 在中医理论中,把人体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认为人的五脏分别与自然界中的五种物质存在着对应关系,心属火,肝属木,脾(土)属土,肺属金,肾属水。同时它们又保持着相互资生的关系:心火必须下降于小肠才能促进小肠的功能活动;而小肠的清液又有赖于心火的濡养,从而使心与小肠相济协调;而肝属木,必须依靠肾水中所蕴藏的火来滋润以发挥其疏泄的作用;肾所藏之精又须靠肝之条达舒畅的功能才能进行正常的生理代谢;脾为生痰之源,它受肝脾的影响;脾将食物化为乳汁,需要肾阳的温煦和肾阴的滋润…… 五行的相生相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静止状态,而是处于一种不断运动的变化过程之中并且循环不息。当某一行过强或过弱时,就会影响到其他各行的正常活动,引起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因此我们在学习中医理论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会使用它去指导临床实践,而且也要掌握它的原理特点以及变化规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好这门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