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是怎么由来的?
“翠”原指翠鸟,而“翡”的原意是赤色。《广韵》中解释这两个字说:“翡,火齐,赤羽也;翠,青羽也。”“火齐”就是红色和绿色的宝石,古人把红宝石称为“赤玉”或“玫瑰”,把绿宝石叫做“翠玉”或者“翡玉”。 最早记载这两种颜色的玉石,出现在商代。1976年,在河北藁城县台西村商代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一块绿颜色的石头,经检测为硬玉,即现在的翡翠,这也是目前发现的我国最早的翡翠制品之一[1][2]。
到了汉代,人们对这些颜色艳丽、质地细腻的玉石有了更加详细的分类,西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羽部》中,对“翠”的解释是:“翠,雉尾曰翠。从羽,翠声。”段玉裁注解说:“羽之秀丽者谓之翠。”也就是说,在当时人们眼里,颜色鲜艳的羽毛都是翠。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火部》中,解释了“翡”的意思:“翡,孔雀雉羽可饰也。从火,非声。”李贤等注解说:“其色赤而鲜,如孔雀之翮,故曰翡。”在汉代的文献里,不仅把绿色的岩石叫做“翠”,还把绿色的羽毛和孔雀的绿色翎毛都叫作“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