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五行什么属性?

蓝学楷蓝学楷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臣的本义是君主以下的各级官吏,从周代开始,天子、诸侯、大夫都有臣,但只有诸侯和大夫有臣仆。《礼记》中有“五臣”的说法,指的是诸侯的五个不同身份的臣子——太师、太傅、太保、宗伯、司马(军职)。秦一统天下以后废分封行郡县制,官僚体系建立起来,皇帝以下各种官员都有臣这个称呼,但地位高的称“宰臣”,比如魏文帝时司马懿任丞相,唐太宗时魏征为太子太师;地位低的称“小臣”、“末臣”等。 汉承秦国制度,以丞相为首的执政群臣被称为“宰相”,这个称谓经常出现在汉代文庙中,如《汉书·王莽传上》:“元始中,世祖(汉光武帝)即位二十馀日,有大彗星出于东方,长四五丈,色白润。……元始三年二月甲午,世祖遣中大夫持节诏问尚书令牟融曰‘何故得彗?’对曰.‘臣闻天者,理也;彗者,纠属也。今庶民所以修治乡党,端正守职,而执事之人,各修其职,而天象复正矣。’”“相”的意思就是辅佐君王治理国家。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桓灵二帝时有“十常侍”之说,就是指十个宦官首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制度上设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但是实际上的权力被掌握在名门望族手中,这些家族内部实行家臣制,大家族的长者拥有“丞相”和“九锡”之尊,如西晋初年的“八公”、“三祖”,东晋时期的“四辅”,齐国的“十卿”。

这种家庭式的臣属关系,一直延续到封建社会晚期。 明太祖朱元璋建国初期,为了巩固朱家的帝王政权,建立了中国最后一个君主王朝,同时建立了文武百官朝贺皇帝的礼仪系统。按照他的设想,除了天子以外,所有的臣子都跪拜皇帝,体现出君尊臣卑的等级秩序。但这个仪式性极强的制度却遇到文化上的挑战。因为中国是一个注重文化的国度,很多时候“礼不下庶人”,也就是士以上阶层才能享受一些特殊的礼遇。

如明代宫闱之中,皇帝与太后对话,太后坐着,皇帝要伏地叩首;皇帝和皇后一起出去,皇后的车驾要比皇帝的高大许多。又比如在民间,地主老财见了秀才要客气三分,而秀才见了举人要作揖问候。可见在明代,身份和等级的差异还是非常明显的。 但到了清代,情况就变了。雍正皇帝继位后,认为历代皇帝都受臣子朝拜,自己作为天子而不能享此尊荣,感到十分耻辱。于是他在位期间不断制造典礼,非要摆出一副帝王风度不可。结果弄得双方都很尴尬。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