卯兔年五行属什么?
阳历2015年是乙卯年,阴历2015年是乙卯月,那么这年的农历二月就是卯月。 十二月建中除了二卯之外,还有子、丑、寅、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一个月。其中正月是寅月,十二月是亥月。
从上图可以看出,在阴阳五行中,二月为卯月,属木;十一月与子关系密切,所以也有说是子和月的。十二月与亥关系密切,所以也有人认为十二月属于亥月。但是一般大家还是习惯把十二月和正月作为一年之始的。 其实每个月都对应一个季节,每个季节都有它的代表符号和颜色,用现在的话来说,每一个季节都属于一个“属性群体”,这个“属性群体”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和月份有着一定的对应关系。
以立春为例,立春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此时北半球温度开始上升,冰雪渐渐融化,草木开始发芽,气象万物开始更新。古人将立春这一天分为三候:初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也就是说过了立春以后,东方吹来和煦之风,冰冻开始化解,蛰居的小虫子动了,水里的鱼儿游到水面,仿佛它们感觉不到寒冷一样。
其实这些变化都是逐渐进行的,并非一夜之间。因此就有了春分的“春分雨脚落声微,柳岸斜风带客归”;有了清明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有了谷雨的“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清明”。
古人把立夏当作夏季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立夏,四月节。立字解见春。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矣。”立夏有三侯,一侯蝼蝈鸣,二侯蚯蚓出,三侯王瓜生。
唐代诗人韦应物的《立夏》写道,“赤帜插城扉,东城欲曙时。荷锄随牧童,拾翠罢蹲肢。”生动地描绘了立夏日的乡村田园景色。宋代苏轼的《浣溪沙·端午》更是家喻户晓,“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喜无言。”描写的是端午节妇女们佩戴香袋(古时用丝绸等布料制成三角形的袋子,内装各种香料,戴在头颈部,有香味可以提神驱瘟)的场景。
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冬至则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夜。古人把夏至称为“夏至节”,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夏至有三个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
唐朝诗人刘禹锡写了一首《夏至避暑北楼》,诗中写到“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未及施政事,端坐彻宸章。”夏至以后,白昼渐短,夜晚渐长。虽然天气渐热,但尚未到施政做事之时,皇帝和文武百官都要继续上班呢!
小暑和大暑是两个节气,小暑为小热,大暑为大热。立秋之后,凉爽的秋天才正式开始。处暑意味着炎热即将过去,天气慢慢转凉。白露时节,天气转凉,出现露水。秋分之后,白天和黑夜一样长,直至“霜降”,气温骤降,才有“寒风萧萧天宇旷,苍山寂寂水波寒”的意境。立冬后,冬天来临,所有节气都包含在冬三月里。
小雪前后,万物凋零,天地苍茫。大雪纷飞,北风呼啸,万物静默。冬至过后,白昼一日比一日长,严寒的天气会慢慢远去。
雨水、惊蛰、春分、谷雨、立夏……每一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