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子鼠年五行属什么?

封京封京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个问题有些久远了——毕竟2020年已经过去了,我们现在的干支历已经是辛丑年癸丑月了。 壬子年是天干地支纪元中的一个年份代号,属于干支纪年的六十个名称之一(甲子、乙丑……辛酉、辛亥)。这个“子”就是壬子的“子”,是老鼠的意思。整个字面意思是“水鼠之年”。 我们现在用的公历实际上是对阳历的简称,而阴历是中国传统的主要历法,在古代也被称为夏历(与农历不是一回事),它以月亮的圆缺变化为依据来安排月历,一个月的平均天数有长有短,其中朔望月平均长度为29.5306日,以朔望月为单位建立起来的历法循环周期称为“阴历甲子”(60组);而公历是以地球公转位置变化的太阳年为单位建立的日历循环系统,一年365天或366天,每3年设置一个闰年,使历法与太阳周年运动基本相符,这是一种“阴阳合历”。

由于月球绕地球公转速度不尽相同,快慢不一,每个月都有“朔”“望”,但它们出现的时间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为了适应这“变”,古人将13个月分为一季,每一季从某个“朔”开始到下一个“望”结束为一个周期,也就是农历的一个节气循环周期。在春季三月里,第一个节气惊蛰“望”后第一天的“朔”叫做“立春”,最后一个节气谷雨“晦”前一天的“朔”叫作“立夏”,如此逐月推进直到霜降“晦”前一天“朔”为立冬。然后农历十二月又重新开始第二个周期,周而复始。在这种阴阳合历中出现了“闰月”和“闰年”,当农历某个月出现“望”时,如果下个节气又是“朔”的话,这个月就多了,要增加一个星期,称作“闰月”,而每年增加的一周时间相当于四个农历月,4年一次,这就是“闰年”产生的原因。

基于这种阴阳合历,中国农历中的每个节气都是相对固定的,如立春之后两个星期是惊蛰,惊蛰之后再三个星期才是清明;冬至之后的第44天是小寒;芒种之后十天是大暑等等。 但二十四节气只是针对北半球而言的,对于南半球来说恰恰相反。就拿小暑和大暑来说,在北半球这是夏季里最热的两天,而在南半球却是冬季中最冷的日子。这是因为冬至点每年都在移动,虽然速度很慢,但过了冬至点就是白昼一天比一天长的过程,到了春分点后,太阳直射点开始北移直至夏至,这期间除了北极圈有极昼现象外,各地都逐渐由夜短变昼长。过了夏至点后,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进入白露节气的早晨,我国很多地方就已经天亮很久了。

单凭节气判断气候冷热是不科学的,还要配合朔望月和闰年闰月一起考虑。如大寒小寒,虽然农历节气中是寒冬腊月,但此时可能是今年最冷的时候,也可能是来年最冷的时候。因为对南半球来说,可能是大雪纷飞,天地一片苍茫,而北半球可能却是绿草如茵,姹紫嫣红。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