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油尖是哪里?

万俟瑞妍万俟瑞妍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油尖”,顾名思义是指油量(容量)及尖沙咀两地。过去由于尖沙咀并无足够地方填海造地以兴建住宅或楼宇,因此当地居民在1960年代前均靠挖泥扩充土地储备。 当时,由于土瓜湾及红磡湾有大量盐田,故从该地区抽取的泥土多用来填埋尖沙咀。由于海水自太平洋涌入后需经过漫长的流程才能完全蒸发,期间将大量沉积矿物质溶解于水中,形成盐分高的盐水;而海水退潮后,这些含盐分的淤泥便会堆积在河岸两边,成为所谓的“咸草”。为了清理和重新运用这些淤泥,需要将其浸泡在水中并搅拌,使其中的矿物质溶出;再将溶液过滤、沉淀、晒干,就可以得到提炼过的食盐。 当时制盐业属暴利行业,由商人出资开厂,政府提供牌照,制出来的盐由政府定价收购,利润相当可观。在70年代,一吨海盐的利润最高曾达到2500港元。

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各制盐厂商纷纷在土瓜湾及红磡湾修建大型池子用以存放提取食盐需要的淡水,同时不断扩张生产规模。至70年代中后期,该地区的制盐厂家已达数百家之多,形成了著名的“七间屋”“新墟”。然而随着工业技术的进步以及海外进口食盐价格的下降,传统制盐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到80年代初已接近于零。在这一情况下,各家制盐厂为求生存纷纷转而在池子里加入卤水(含有氯化钠的自然矿泉)加以浓缩加工,提取其中含有的碘和其他化合物。尽管这种方法也可以提炼出高品质的食盐,但过程中所加入的卤水若含有过量的铁等金属元素则会污染最终的成品。随着池子的不断加高,所用的卤水也越来越纯,最后得到的食盐味道也越来越淡。为了增加销售量,这些企业还陆续在食盐中加入糖精等添加剂,使其变得更加甜脆。自此以后,传统的制盐工艺便逐渐被取代了。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