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的价值谁来定?
书法艺术是一种社会文化,所以其价值不是一个人定的,而是由大众共同认定的。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字”和“书法”是有区别的,在一般意义上,我们谈得更多的是“书法”而不是“字”,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后者太宽泛了——无论是写在纸张上、布帛上还是土地上的东西都可以叫字;但前者就不行,它必须符合一些审美标准或技巧标准才能叫做书法,也就是说人们谈论的不是单纯的写字这一行为,而更多是讨论写得怎么样以及为什么这样写的问题(这里排除书写实用功能)。
那么回到问题上来,书法的艺术性是由谁来评价的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很复杂也很简单——“你”、“我”都是评价者之一,而且我们每个人的地位都不低。 从宏观上看,一个时代的普遍审美趣味决定了哪个书法家的创作会受欢迎,比如北宋时期的书法以尚意为主流,这时苏轼的字就有很高的市场价值。反过来,倘若到了明末清初时期,整个主流文化开始崇尚程朱理学那一套,提倡“理胜言胜”(即文章大于文章之美),那么书法也势必会走尚法的道路,这时候王铎的字就比董其昌更值钱了…… 所以从这种层面来讲,决定书法价值的最大因素其实是社会整体的大众审美的变化,当然这些变化又是由一个个个体的变化所汇集而成的,只不过因为个体很难去左右潮流的发展方向,所以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那些影响力比较大的群体身上(比如朝廷、名士大家等)——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书法圈中的“圈子”现象。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书法圈的圈层分化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审美取向的形成与变迁。
但从微观角度来看的话,每个个体对书法的理解都会有所不同,他们对不同书家作品的理解程度也会大相径庭,这就导致他们对于同一书法作品的价值判断存在很大差异甚至完全相反的情况发生。不过由于目前我国的书法市场还不够成熟,很多非专业的收藏者和投资者往往容易轻信所谓权威专家给出的结论来指导自己的选择,于是乎就出现了诸如“专家鉴定过的作品肯定值钱!”“某书法家是著名艺术家所以他写的字一定好!”……之类错误言论层出不穷的现象出现。
在我看来,书法的艺术价值和它的经济价值并不是绝对划等号的,即便是在西方同样如此(这点可以从现代主义美术的发展历程得到印证)。所以我并不认为当下国内书法市场中出现的某些乱象就是由所谓的“圈子”所导致的——恰恰相反我认为正是因为没有真正将书法当作一门社会文化来看待才使得这种现象不断滋生并逐渐演变成一场浩劫…… 我觉得要想让书法走出现在的困境,最好的办法还是让书法回归它的本源——让书法成为一门真正的社会文化,只有当它具备了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时才会受到更多的关注和认可。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希望看到中国当代书法艺术走向复兴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