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字书法怎么写?
“博”字的楷书书法的写法如下: 《说文》:“博,大通也。从十从尃。尃,布也。”“博”是形声兼会意汉字。在甲骨文中,字形左边为三人手举一物,右边上面部分表示用网捕鸟,下面部分像房屋之形。整个字形象用网捕鸟的房屋的样子。
西周金文承袭了此形。春秋战国时期,左边“户”下加“木”作“樸”——“簙”或省变成“尃”(如“蕃”);中间“采”下部变形为短横(又见“采”);右边的“攴”简化成“攵”,字形变成“愽”、“博”、“溥”等。秦篆承袭其形,隶书变“尃”为“白”、“十”与“攴”相并,形成现在的字形。 “博”的字源演变: 1. 《集韵·陌韵》:“博,借作簿。本从卜。俗别作簙,非。”2. 《玉篇·部》:“搏,本亦作博。”3. 《说文》:“尃,布也……”段注:谓尃能徧布也……今俗别作薄。按古无薄、帛二字。薄与博对文,凡言薄厚,则古唯云溥厚(见《左传·桓六年》及《释训》)。《考工记》凡镈谓之自,亦假尃为之。
4. 《康熙字典》引朱骏声曰:“尃,古文溥。” 5. 《正字通》:専同,音义不同者,专指一业,尃普布也。博与尃皆敷也,广也。博训多,尃训徧,故専从宀从白。博从十从白,俗加攴作簙,非。” 从上述考证中看出,“博”和“尃”同源而异形,都是会意字,都有广泛、遍及的意思。所以,“博雅”一词就用来形容学识渊博而又志趣高雅的人。另外“尃”还读作fū,意为大。如“尃士”,即学士之意,出自《礼记·曲礼下》:“天子之使出,则行人驺大夫赍大車以出;诸侯之使出,则行人驺伯裨大夫赍大輿以出。” 可见古时“尃”又写作“傅”。由“尃”又可引申出两个意义:一是尃于技艺之人,比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二是尃心于某事之人,比如“专注”的“專”。 在古籍中,还有一个和“博”形近且经常混淆的汉字——“尃”,这个汉字现代已经不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