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如意上都有什么?

滑心悦滑心悦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说起如意的形象,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西游记》中菩萨拿在手上的法器“如意梭”。 在原著第60回,孙悟空为了求取真经,向菩萨展示了自己的“本事”, 原文有这样一段描述: 他两个复至宝林寺,只见菩萨正和小妖讲故事呢。 孙悟空近前磕头,求赐仙丹。 这一求,果然求出来了,看菩萨手中拿的,正是一份仙丹: 孙悟空看了欢喜,道声谢,就吃了。

但到了后面72回,孙悟空因为大闹天宫被压入五行山时,观音又去度化他,所持的法器却变成了绣花针: 可见在81版电视剧《西游记》中,用“如意梭”来表现“如意”形象的,只是作者吴承恩的想象。 我们现在所说的“如意”,其实是由古代的“笏”演变而来。 “笏(hù)”本是指古代大臣上朝时手里拿着的木板,这个形状就像后来的“铅笔”,只不过材质是竹子或木头而已; 随着历史的发展,“笏”又出现了新的形制,即“笏板”,以表示不同官员的等级差异——品级高的官员使用的“笏”规格较高,而品级低的官员所使用的“笏”则较为简易。

比如《战国策·齐策一》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孙膑受刑后,“刖者给屦,断者予杖”,这里说的“刖者”就是把脚砍掉的犯人,“给屦(jù)”就是把穿上鞋子,意思就是说让孙膑穿上一双新鞋。 而“断者”就是断了脚趾的人,“予杖”就是授予木棍,让这样的人能走路。 这其实就是古代的一种“残疾人福利”政策,由于古代作战大多穿着草鞋,因此把“给予草鞋”视为一种优待。 除了官宦阶层之外,普通百姓是没有资格使用“笏板”的,他们只能使用更加简易的“笏”。

不过,无论是“笏”还是“笏板”,其实都是用手拿着的。 而到了宋代,人们开始在桌上摆放“笏”了,它的位置往往和香炉一样高; 到了明代,这种习俗更为常见; 到了清代,虽然宫中仍然保持着宋元时的习惯,但是在民间“笏”已经不再是手拿了,而是放在桌子上面或者下面!

当然,放到桌下是有讲究的,得用托盘盛着,而且只有皇帝、皇太子才能用盘子直接放“笏”,其他皇子是用盘子架着的。 至于为什么放置的位置最高处和最低处的忌讳,更是体现了儒家礼教“事死如生”的思想——这个规矩同样适用于灵牌。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