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药房是民国多还是现在多?
近日,微博上出现一条“对比一下今天的大药房和百年前的大药房”的微博,引用的百年前的大药房招牌,除了“西药”外,还有“中药”“中成药”“成药收购”等字样。网友“时光在游走”引用的百余年药房招牌,位于上海南京东路原大洋行。这是一座极富中西特色的建筑,建于1907年。主楼14层,高73米,当时的名仕豪贾与达官显要常在此驻足流连。主楼顶上有圆角方顶亭子,旁有钟楼,曾是中国十大建筑之一。
微博中并没有介绍,这个所谓的大药房,是当时哪个药企的开山祖铺,也没有介绍它具体的创立时间。但根据它的药品经营范围,从其经营中成药(包括中药饮片)来看,可以认定,这只是个中药店。
从药房的招牌中,我们并不能获得该店的具体成立时间,但“西药”的引进,在我国是从19世纪初开始的。1827年(清道光七年),法国传教士罗伯满和米拉多来到广州,在上海开设雅班药房,开始销售西药。到上世纪初,我国已经有了一些西药房,但数量不是很多。可见1917年的这个药房可能只是一个销售西药的药店。
我国当代的中药房,大多是从1949年以后,在接收原有的前店后坊的中药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那时,国家还没有形成完备的中药规范,中药还是以经验处方为主。
而在明代和清初始,中药铺经营的是药材和药具,大多数药铺不加工制药,药铺与制药工场之间是买卖关系。清中期以后,大多药铺既能卖药,也能制药,还有一些药店自成药庄,自种自制,自收自卖。
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药房有中药房和西药房之分,而药店是包括西药和中药的。从现有资料来看,我国只有药店,没有专门的西药药房,那时,人们称西药行或药房。
从“收购名贵药材”这样的字样来看,这个清代的药铺,也许与今天的药店的经营概念是一样的,即“一站式”服务。即不但经营销售药房内的各种药品,还有收购业务,这在现在的药店也是常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