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写的什么书法?
《黄州寒食诗帖》,又名《黄州寒食帖》、《黄州帖》、《东坡寒食帖》等。 苏轼在黄州第三年(公元1080年)所作的一首七言诗。诗写的是作者对朋友范淳的怀念之情;书作是苏轼传世的一份珍贵墨迹,至今保存完好,诗稿末后还有苏轼的自评:“元祐三年正月二十日,此书兼颜鲁公、颜真卿、杨少师、杨凝氏笔意”,并自题“黄州寒食诗二首”。
此帖原无标题,清四库馆臣据诗题编入苏轼集中,称之《黄州寒食诗》,现多沿用这一书名。 全篇字体大小、长短、瘦瘦、宽窄参差错落,变化多端,但全篇章法又十分和谐统一。通观全篇,起首“自笑平生”到“不须忧疾”一段,其字多纵收,显得较为疏朗空灵,如行云流水般自然天成;中间部分“也拟哭途穷”至结尾“归乡路何长”则字字紧凑,笔笔有力,仿佛让人看到了诗人那紧蹙的眉头和急遽的脚步——这一切都生动形象地传达出了苏轼当时的抑郁心境和生活处境。整幅作品既有柳公权、颜真卿的用笔,又有杨凝式行书的结体,同时还有自己创新的一面。 正如《宣和书谱》中所说:“其文则尚柳宗元、苏东坡”可见苏字与柳字关系密切之处了。后人评价此帖云:“豪放多变而秉有晋人韵致。在黄州困厄之中,能以平易简净之笔写出如此高古奇逸之作,令人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