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别翡翠的种质?

索仲索仲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在翡翠行业中,人们常常用“种”这个字来描述和评价翡翠的质量,但“种”到底是指什么,不同“种”的翡翠又有什么差别呢? “种”就是翡翠的结构。而结构的不同则是由于形成翡翠时外界条件不同而产生的,如地质作用中的挤压、碰撞等,使得翡翠内部的结构会发生变化。 从结构上我们就能把翡翠分为两种:一种是没有结构或者结构很细小的,我们称之为“玻璃种”、“冰种”或“糯化种”;另一种是结构明显并且粗糙的,则称为“豆种”、“马牙种”、“干青种”等等。 虽然从名字上去区分很容易,但真正判断起来却没有那么简单的。比如“冰种”,它的特征是透明度较高,但是杂质矿物比例较多,因此看起来给人一种清澈冰凉的感觉,像是冰块一样。而“玻璃种”,它是完全纯净的,没有杂质矿物,看起来就像玻璃一样,非常明亮、通透。

不过,除了上述两种外,其他各种翡翠的命名就有点尴尬了。因为它们既不是像“冰种”那样杂质含量偏多,也不是像“玻璃种”那样纯到没朋友。这些玉石给人的感觉都是透明度较好,但又达不到“冰种”的程度,杂质矿物也是多少有些的,于是被行内统一归为“糯化种”。

“糯化种”是一个包容性极强的称呼,包含了无数种深浅不一、透明度各异的颜色。绿得翠、蓝得晴,黄得橙,还有那红得艳.....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在透光的情况下,可以看到里面的纤维状结构。 所以,“糯化种”可以认为是介于“玻璃种”与“豆种”之间的一种品种。

需要提一下的是,我们平时所看到的翡翠大多为“糯化种”。因为这不仅是因为“糯化种”颜色丰富,更重要的是它是最接近现在的缅甸原石风化的结果[1],所以出产量最大,品质差异也大。而“玻璃种”和“豆种”的原石风化程度都较弱,难以达到目前市场对翡翠的要求,因此能产出的翡翠质量也较差,多用于雕刻工艺品。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