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收藏的术语有哪些?
1、刀币 春秋战国时,各国各称的刀币流行。秦统一中国后,规定“黄金一镒(20两),其币圆周八寸”;西汉汉武帝时期,开始铸造“五铢钱”,这是最早的圆形方孔铜钱。汉文帝时铸“半两钱”,东汉铸“小钱”。以后历代都有钱币,但大小形状不一。到了明代嘉靖年间,铸小钱之风日盛。由于当时民间使用的钱币以银锭为主,而白银易熔,不易保存,于是出现了把碎银兑成元宝,再把银元宝打制或剪取银角子(即银元),然后拿去铸小钱。
在民国以前,人们在收藏和交易的过程中,常把银元和银两一起计算,人们习惯地把银子叫作“码银”,把小钱叫作“码钱”;清末民初,北京、天津等地的大商号,都备有“戥子”,用来称量金银。戥子是一种很小的秤,它是用银子和宝石做成底座,上面嵌有星状花纹的一架小巧玲珑的秤。
2、元宝 元宝是金属货币中最大的一种,一般由地方府县主持铸造。形制多种多样,有长方形、方形、圆形、椭圆形等,还有“通宝”、“重宝”、“元宝”之称。其中“元宝”是最受欢迎的品种之一。
3、铜钱 除元宝外,汉代还流行一种圆形方孔的零钱,叫做“铜钱”,又称“孔方兄”。这种钱形制统一,重量规格均有定数,便于流通和保管。
4、铁钱 古时四川有过“以铁易铜”的现象,因此那里曾大量铸行铁钱。宋元以来,江南各地也普遍使用铁钱。
5、纸币 在我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纸币是南宋的“纸币交子”和“会子”,这两种纸币是由官府主持发行、与铜钱并用的一种支付手段。元朝创立“银行”制度,颁发《至正条格》,对发展金融和商业很有贡献。明太祖洪武三年设“宝钞提举司”,负责印制人民币-“大明宝钞”。此后的明清两代,均沿用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