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四年五分钱什么价值?
在康德四年(公元1805年)春节前夕,北京钱市上面出现了新奇的“年”钱,为值铜洋五分的小铜钱。这就是俗称的“四九年五角”。钱文为“康德四年(公元1805年)岁次己酉寅丹道(寅德)”。
康德四年之所以出现这种年钱,是因在这一年发生了变乱。公元1805年农历8月,乾隆爷的第九个儿子旻宁(史称咸丰帝)即位,改元“康德”,并公开下令打击、惩治奸痞、贪官、巨猾以及所有与和珅有干系的人。和珅所搞的“公债”及“票盐”制很快就崩溃了,和珅自己也无法逃过惩办。紧接着在10月,又颁发了著名的《钦定旗民律法》。在实行“钦定旗民律法”的严酷形势下,依附于旗权的“钱商”们,也不敢再把从正税中盘剥来的钱囤积居奇了,只好向民间发放,变成了“元宝”、“钱文”。就在这一“变乱”的当儿,北京城内还发生了可怕的“三元里惨案”。
300多年前的1628年(明天启八年),英吉利的国家起事了。它打着“东印度公司”的旗号,向我国的台湾、澎湖和马祖岛进攻。第二年(天启九年)6月,英国侵略者又向广州进攻。他们伪装成商人,将船开进广州珠江内,向清政府偷运武器。在明末清初那个时代,皇帝和大臣们都在迷恋“火药”。所谓“火药”,就是用桐油、木炭、石子等制成的爆炸物,用它来炸山崩岩,开矿采矿,也把它当炮仗放。英国侵略者对“火药”很感兴趣,要求购买一些带去英国。可当时清政府对外来产品很“提防”,不许外商到广州外去买卖交易。英商就派人和广州城内的商人作为中间人,负责撮合买卖。这批货是由福建漳泉商人运到广州去卖的。他们想:“英国人和我们做生意,又不骗我们,又不便欺侮他们,何乐而不为呢?所以,就有一些商人甘愿充当中间人,为双方做生意。没想到这些中间人从中渔利,多报了货款。奸商们想借此捞一笔,哪知道英吉利国的商人十分耿直,一见有些不妥,立即派人上岸点验。这一来,奸商们偷盗账目败露了。
广州城里的英国商人,以为这次必然要受到中国官府的惩罚。官府不惩罚他们倒也罢了,偏偏在这个当儿,发生了“三元里人民抗暴斗争”。英国侵略者正要逃走,忽然听到老百姓反起来了,都急着要逃命。没来得及逃命的就自杀了。广州知府和守备,都率领官兵前往弹压,可是老百姓把官兵打散了。这时,“东印度公司”的人乘船逃出了珠江口。
三元里奇案震惊全国,各省官吏都害怕了。他们一边上奏章,一边采取行动,禁止人民出海,禁止人民和组织团练去抗击外来侵略。
据说,在康德四年(公元1805年),当“四九年五角”的“年钱”在京城出现时,还附长着一首民谣:“一年难了一年易,三百六旬有七天。四九五角五分钱,一个铜元买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