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兵马俑在哪儿?
秦俑泥质细腻,发黑发灰,呈深褐色,硬度高,刻制出来的陶俑栩栩如生。由于窑址在今陕西省临潼县西秦郊,故称"秦俑"。又因发掘地点位于西安临潼市区东约5公里处的兵马俑村人墓,故又称"东秦君"。
俑是古代葬制,古代帝王、将相、大官僚才有资格以人俑殉葬,而"千人千面"的秦始皇御墓中竟有数万名陶俑,可见秦王朝的规模。
这些秦俑虽然雕刻得粗糙,造型也有些呆板,但是,它反映出了古代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这些文化传统对后世影响很大。例如,中国古代非常重视人的肉体生命,所以墓葬中以活人为殉葬的做法一直不予采用;再如,中国古代很讲究人的化身思想,即相信人死之后,灵魂不灭,并凭借人俑模仿亡者生前的仪表来塑造神话中的天人------形象地展示死者生前的权威和尊严,以求达到冥世间长生的愿望。这些都有着极其深刻的文化内涵。
从艺术上看,秦始皇兵马俑亦颇具特色。秦俑基本上采用写实的风格,表现出物象在具体环境的形态。虽然,以一窥全,秦俑仍有偏于板结,少韵致不足之感。但作为数量巨大,且又分布有致的现实社会的再现,在表达现实生活场景上也颇具价值,同时它还有着另一种艺术特性,即它是在继承历代陶俑的基础上,吸取了楚汉和汉代以后陶俑塑造的一些优秀传统,如典雅简炼、粗壮敦厚、夸张浪漫等,有所发展创制而成。由于艺术水平的提高,秦俑更富有生活气息,而成为具有时代风格的写实艺术新程式。同时,秦俑在塑造技术上,运用了嵌抽、堆举、压印、熏烤等工艺,使俑塑造型既清晰明快,又逼真传神。
扩展:中国古代殉葬制度的发展
中国的古代社会,据传在夏朝时就有殉葬,但那都是殉兽,到商朝才有人类殉葬。西周时,周穆王姬满在淫游期间,竟惨杀宫中学生达七百人,其后,这些被杀的学生都由宦官殉葬。到了东周时代,由于社会风气的影响,宫中用人工殉葬的现象才逐渐减少。
春秋时代,殉葬制度在各国并不统一,也较简单。有的国君死后由妻子殉葬,有的却禁止使用人殉。直到秦穆公时代,才有"用活人殉葬"的记载。
秦穆公死于公元前621年,在他的殉葬者中,有著名的秦国大夫子舆、子骖、桑树、厄里等。这些人不仅都有一定知名度,而且都是秦穆公的亲信,死后随穆公而去,反映了穆公对他们的信任和器重。
汉代,沿用先秦的殉葬制度,并达到了极其残酷的境地。
据说,汉哀公十分迷恋方伎术士,其死,“发哀具作道车一,载尸以葬……既葬,以妇人三十人,衣青衣为之做舞,以送亡魂。以俑人殉葬三十六,图哀公与众居冢傍,复舆骑导从,旌旗翳翳,以送葬车前导引。”这是汉哀帝的死后哀祭仪式,将三十六个人偶置放于棺椁之中,随哀公一同下葬,并且在三十名妇人的陪伴下,让哀公“精神”得到“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