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有925银首饰么?
在民国的文献中,没有查到“925”这个概念的记录(查了北京图书馆的馆藏图书和民国时期的大部分报纸),所以应该是不正确的。 现在普遍认可的925银是指含银量92.5%的白银制品。1851年,英国伦敦创办了世界第一条工业化生产线,使用了快速换模系统,使生产效率极大提高,将金属材料的纯度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当时英国颁布了《黄金条例》,规定只有达到一定纯度的黄金才能被视为法定货币,低于此纯度的黄金不能算是法定货币,但是允许其作为贵金属交易。后来这一标准被世界各国所采用,成为国际贸易中的贵金属交易基准。由于白银的价格与黄金相差较大且用途有差别,因此各国对白银的要求不一样,美国等国家对白银的要求是10克/吨,而一些伊斯兰国家则要求高于这数值两倍甚至以上。我国目前采用的是欧洲经济委员会制定的标准,即纯银为999足银或者925银币,其中925指的是含银量92.5%。
不过,尽管民国的书籍和报刊都没有出现过“925”的概念,但并不意味着当时没有出现这一标识。我们目前使用的各种含银量的标准都是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而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各解放区建立了统一的管理机构——中国人民银行,并在各地设立了分行,大量发行人民币,收缴民间的各种货币(包括银元、铜币、外币)。
为了便于管理,同时也考虑民众习惯,当时的金融部门用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办法,即在收购货币的时候,只收含银量不低于标准的,而对不足标的的部分,按同牌号、同大小补回;在出售货币时,以同样规格的整块出售,这样就不会发生因折算引起的损失。人们使用“九分五厘”来表示含银量为92.5%的白银制品,这种叫法流传至今。